河北省井陘縣于家石頭村:山查包養中石村有“桃源”_中國網

夏季包養網凌晨,駕車在河北省井陘縣的年夜山中穿行,只見綠色的山嶺間裝點著幾個村。轉過一道山坳,于家石頭村陡然映進視線。和細膩婉約的南邊古鎮分歧,這座完整由山石組成的村處處展示著粗暴結實的風采。

“于家石頭村依山就勢而建,卻地勢低洼,素有不到村口不見村、看見屋子已到村的說法。”在村里導游于翠田樸素的講授中,這座有500多年汗青的古村的面紗逐步揭開。

走在滑膩油亮的石路上,石樓石閣、石房石院、石欄石橋隨包養網處可見,真是置身一座由石頭構建的世界。幽邃靜謐的冷巷內,模糊可聞犬吠。這一刻,時間恰似呆滯,不由讓人想起陶淵明筆下“不知有漢,無論魏晉”的桃花源。

“村里現存石屋4000多間、石街3700多米、石井1000多眼、石碑200多塊、石頭器具2包養網排名000多件,是名副實在的石頭村。”于翠田告知記者。

于家石頭村的樹立者是明朝名臣于謙的后裔。傳說昔時于謙遭明英宗朱祁鎮命令斬首后,其子為逃難逃往井陘縣南峪村隱居。明成化年間,于謙長孫于有道又攜家帶口遷居于此,開山辟地,鑿石筑村,石頭村是以得名。時至本日,于家已成長成一個連綿24代、1600多生齒的大師族,村內95%的人都為于姓,還建有于謙留念館和于氏宗祠。

于家石頭村的衡宇多為四合院,門與門絕對,戶與戶相連。村內的途徑工具稱街,南北為巷,不相通的是胡同,全部村莊共有六街七巷十八胡同。

位于村東口的清冷閣是村里的標志性建筑。這座橫跨在古街上的三層閣樓,不打地基,沒有填料,純以年夜塊山石層層疊疊搭建而成,一層為拱券四門式,二層是實芯四室,三層則是明柱回廊式。整座閣樓雖看上往粗暴豪放,卻涓滴沒有繁重愚笨之感,反而有欲接山勢、翼然飛升的輕靈,令人嘖嘖稱奇。

據《井陘縣志》記錄:“清冷閣在縣南十五里于家村,亦名三節閣。明萬歷九年,村平易近于喜春身鼎力強,家貧好義,自力興建。”

于翠田說,相傳于喜春破費16載時間鑿石壘閣,閣樓筑成兩層后于喜春因病往世,村平易近感其誠意,遂用磚木修葺了第三層,使閣樓得以封頂。數百載歲月悠悠而逝,清冷閣矗立不倒,每一塊石頭都雕刻著歲月的陳跡,向人們訴說著汗青的煙云。

從巷口出村,登高了望,這一方石頭六合與周圍的青山天衣無縫,壯美盡倫。可就是這年夜山,雖呵護于家祖先躲過了禍根戰亂,但也讓村莊一度與世隔斷。

山路難行,將村莊緊緊拴在了年夜山里,甚至由於田薄地旱,老輩人都稱這片區域為四十里干草坡。

2016年,為盤活境內的古村資本,井陘縣開端建築“井陘天路”。2019年,跟著“天路”全線貫穿,這條全長60.4公里的游玩環路好像穿行在太行山中的巨龍,串聯起沿途27座傳統古村,構成“一帶三舍串九景”的格式。

舊日山高路遠出行難,現在玉帶圍繞變坦途。這條彎曲的“天路”,將“躲在深山無人識”的美景帶到眾人面前,也將更多的機會帶進深山。

鄰近午時,村平易近李翠娟運營的農家院熱烈了起來,院里的涼棚下坐滿了來品嘗農家滋味的游客。柴火灶上燉的年夜鍋菜咕嘟嘟冒著噴鼻氣,炸花椒葉、炒“苦累”、拌野菜、燉土雞等農家菜勾得人食欲年夜開。

“自從‘天路’通了,家里這農家院也火了!”在灶臺前忙活的李翠娟說,前些年,公婆上了歲數,她就接了班。小院固然不年夜,但游客川流不息,遇上游玩淡季,一天能招待20多撥游客,支出上千元。

這幾年,村里引進專門研究的游玩公司做游玩開闢,村平易近們有的干導游,有的做保潔,增收的門路更寬了。在應用得天獨厚的資本成長游玩業的同時,明天的于家石頭村還培養了研學游、傳統手工體驗、非遺展演等新業態,村里近一半家庭吃上了“游玩飯”,將這一方石頭六合“點石成金”。

彎曲波折的石巷,渾厚深摯包養網的風俗風情,石頭村里有被時間拉長的舊影,沒有喧嘩,只留安靜。這就是于家石頭村的美好,如一幅濃淡適宜的水墨畫卷,活著人眼前漸漸睜開。(記者 耿建擴 陳元秋 通信員 趙元君)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