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華社北京4月24日電 題:沃野春耕合法時
新華社記者翟偉、孟含琪、薛欽峰
四月好春景,全國各地春耕深刻推動。
習近平總書記高度器重“三農”任務,屢次走進農田考核春耕備耕情形,誇大“抓好春耕備耕,對于確保食糧豐收和食糧平安至關主要”“在劣種良法良機良田深度融會高低年夜工夫,落實好強農惠農富農政策”。
黑地盤上機械轟叫,中部地域麥苗青青,江南水鄉翠浪綿綿……記者深刻產糧年夜省吉林、山東、湖南等春耕生孩子一線,探尋我國農業從“量足”向“質優”、從“保供”向“賦能”轉型,闊步邁向農業強國的新故事。
地盤“換裝”
四月末,春陽斜切過松嫩平原。吉林省公主嶺市二十家子滿族鎮猴石村,60歲的老夫李永祥輕哼小調,駕駛農機穿越在田間。
“曩昔平整地盤時可沒這么輕松……”李永祥回想起前些年的春耕經過的事況很是感歎。
猴石村地處半山區,部門耕地坑坑洼洼,平整地盤時,坐在農機上干一上午活兒骨頭都像要散架。“部門耕地在河流邊,波動還能戰勝,最怕就是遇上旱季,山坡上的水向下激流,就像洪水沖洗著地頭。”李永祥說,一場年夜雨過后耕層會被衝垮,終年累月上去,地頭已被腐蝕幾十米,耕種面積逐年削減。
2024年,一場關于高尺度農田扶植的舉動在猴石村非常熱絡睜開——新修的護砌像給農田套上了堅實的鎧甲,避免河水沖洗;田埂間的土路消散不見,取而代之的是水泥機耕路;無機肥平均灑落,讓逐步“消瘦”的地盤迎來一場“年夜補”……
“還有興趣外收獲呢!當局給俺在水溝邊的耕地都加展了四五十公分的黑土,以前被雨水沖洗走的耕層,都給補上了!”李永祥喜滋滋地說,黑地盤“換裝”后,往年家里1.8公頃玉米地增收近1.5萬斤。
習近平總書記一向高度器重耕地東西的品質,誇大“保耕地,不只要保多少數字,還要提東西的品質”“全力晉陞耕地東西的品質”。
牢牢記住總書記囑托,吉林將高尺度農田扶植作為食糧穩產減產的主要舉動。每到三四月份,打井、上電、拋灑無機肥,全省各地高尺度農田扶植現場施工非常熱絡。一些產糧年夜縣建起萬畝級高尺度農田示范區,將農業物聯網、灌排一體化等進步前輩技巧舉措措施利用此中,引領種糧年夜戶利用新技巧,成長古代農業。
4月9日,在吉林省公主嶺市向陽坡鎮東興村,公主嶺市軍平蒔植家庭農場農人駕駛農機收拾地盤,為春耕做預備(無人機照片)。新華社記者 張楠攝
2024年,吉林省新建和改革晉陞高尺度農田806萬畝,創汗青新高,本年力爭再建高尺度農田1000萬畝。
晉陞耕地東西的品質、助力食糧穩產減產的系羅列措也在黑地盤上穩步推動:吉林中西部是食糧主產區,包養網西部地域經由過程利用改進劑、增施無機肥、注水洗鹽等綜合施策,“八百里瀚海”變身新糧倉;中部地域經由過程精緻整土、機械深翻、秸稈還田等辦法,讓黑地盤加倍肥饒……廣袤田疇正書寫著夯實千億斤糧的答卷。
單產“智變”
洞庭湖畔,湖南岳陽市屈原治理區惠眾糧油專門研究一起配合社的田埂上,一盤盤秧苗碼放整潔,插秧機穿越田間。一起配合社擔任人陽岳球正忙著批示老鄉們插秧:5人一組,3人上機操縱、2人搬運秧苗,現場分工明白、有條不紊。
“往年水稻每畝單產晉陞了200斤,本年我們力爭再增添100斤!”陽岳球輕松許下目的。
從依附經歷耕田到完成科技耕田,陽岳球只用了不到3年。他的底氣源于本地于2023年展開的“全域水稻單產晉陞舉動”,選劣種、推行良技良機是舉動的“金鑰匙”。
曩昔老把式全憑經歷選擇水稻種類,但一些種類“退役”了十多年,抗病、抗蟲和抗倒伏的才能越來越差,水稻產量也越種越低,單季水稻畝產至少不外800斤。
為轉變選種“兩眼一爭光”,本地約請湖南雜交水稻研討中間科研團隊問診評脈。“我們依據洞庭湖區旱澇瓜代頻仍的天氣特征,應用稻瘟病精準判定平臺精準挑選,再顛末種類‘打擂臺’、實驗田試種等環節對稻種停止精選。”中間栽培心理生態室主任李建武先容,蒔植實驗對照上去,“中安2號”等3個產量年夜、抗性好、性價比高的種類鋒芒畢露。
下一關是經由過程公道密植和精準施肥進一個步驟進步單產,衝破這一困難,重在“智變”包養。
曩昔村平易近出于省錢省力的斟酌,一畝地只插1.7萬蔸擺佈,但趕上“倒春冷”極易形成秧苗爛秧、逝世秧,招致插秧時省下十幾元本錢,收獲時卻喪失更多。
顛末一年實驗后,農人們發明,李建武和團隊design的每畝2.5萬蔸插秧計劃,制訂的時光精準到天、用量準確到克的施肥計劃,水稻的產量最高、表示最好、利潤最年夜。收獲時農人們喜逐顏開:“今后我們就這么隨著專家干!”
隨同良技賦能,屈原治理區本年全區雙季稻現實面積到達21萬畝,比底本承當的18.8萬畝義務進步了10%以上。
“習近平總書記誇大,保持穩面積、增單產兩手發力,完成食糧平衡減產。”在屈原治理區農業鄉村局副局長吳亞軍看來,這是農人的期盼,也是盡力的標的目的。
2025年,屈原治理區力爭依照早稻500公斤、晚稻550公斤將全區雙季稻田打造為“噸糧田”的同時,還要完成每畝化肥農藥施用量比往年削減10%、農人支出增添100元的目的……本地經由過程技巧立異和技巧推行,證明了中國飯碗,不只能端得更穩,更能裝得更滿。
農力“熱涌”
東風溫暖。山東省夏津縣渡口驛鄉東渡口驛村種糧年夜戶劉仁剛站在600多畝麥地步頭,看著30多厘米高隨風輕舞的麥苗,心境也隨著輕快起來。地步里,飛手正在操縱植保無人機展開飛防功課。
“往年小麥畝產就到達了1100斤,此刻苗情不錯,本年拿高產、多賺大錢沒題目!”劉仁剛感歎地說。
早在十多年前,劉仁剛就包養網開端變零碎地盤為範圍運營。開初,年夜塊規整地盤仍是按一家一戶種地的“土措施”:80畝地的春灌用了年夜半個月,4臺小農機在耕、種、管、收環節“處處斷頭”……干了一整季,小麥一畝只收了七八百斤,趕包養網上有一年天公不作美,畝產削減加上地頭收買價較低,化肥、種子錢都沒掙回來。
“種了這么多年地,咋越種越賠錢?”劉仁剛說,他和良多村平易近一度墮入沒有方向。
夏津縣相干部分也認識到,範圍化種糧年夜戶需求當局扶一把,于是自動輔助對接當地面粉加工企業,給兩邊“牽線搭橋”。
2020年,夏津縣最年夜的面粉加工企業發財面粉團體率先帶來好新聞,同包含劉仁剛在內的200多戶種糧年夜戶簽署收買合同,同時為蒔植治理、收買等全財產鏈供給專門研究技巧職員領導,不只小麥產量、往向有了保證,每斤收買價比市場價還高4分到1角。簽約昔時,劉仁剛種糧支出就增添了3萬多元。
針對農戶的多樣化需求,夏津縣還鼎力培養農業社會化辦事組織,各鄉鎮隨機應變成長單環節、多環節、全部旅程托管等多種辦事形式,助力食糧包養網生孩子節本增效,糧農增收致富。
“好政策一個接一個。”劉仁剛細數,為了應對極端氣象的風險,他的農田被歸入農業災難保險范圍,一畝地保險費只需6.4元,一旦罹難,最高賠還償付1000元。
“錢包鼓了,大師種糧熱忱更高了!”十多年來,劉仁剛的種糧面積從80畝擴展到600多畝,支出也年夜幅進步。夏津縣也加速培養新型運營主體,截至2024年12月,累計培養家庭農場1745個,農人專門研究一起配合社1430個,地盤流轉面積跨越36.24萬畝。
“習近平總書記說,調動農人種糧積極性,要害是讓農人種糧有錢掙。”夏津縣農業鄉村局黨組書記、局長白希彬說,“我們要不遺余力發明前提,讓農人有錢掙,種地也要‘活’起來!”
在山東,各級當局打造“點單式”“保姆式”辦事形式,農技專家深刻田間地頭辦事,為農人應對病蟲害支招;推行智能農機、精準澆灌、農業科技化技巧,助力農人科技耕田;摸索推進“組織+人才+本錢”融會成長形式,招募村落復興合伙人;經由過程培養村落特點財產、農產物加產業、富平易近財產等辦法,拓寬農人增收渠道得實惠……這些舉動,讓每一滴耕作的汗水,都化作農人腰包興起的底氣;讓豐產的果實,轉化為農人實其實在的幸福。